行走在江西省龙南市古城的上西门,不仅可以看到气派的徐氏公馆式宗祠太史第,拐个弯再走四五十米,还可以看到金碧辉煌的大刘屋。大刘屋就位于“太史第”东门对面,即龙南市文化社区内,是清代(公元1805年)刘大礼的后裔所建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属龙南市(县级)文物保护单位。
大刘屋航拍。
建祠堂的故事
(相关资料图)
大刘屋占地四五亩,祠堂取名为“爱清堂”。深受客家文化耕读传家影响的大刘屋人,将此祠堂建成学堂,在此传授“四书五经”,让孩子接受儒家文化教育。据大刘屋老辈说,全南县牌坊下刘姓九世孙刘淮,生了三个儿子,第三子刘大礼在清朝时期从牌坊下迁入龙南。刘大礼为龙南大刘屋开基祖,大刘屋祠堂是他后裔所建。
雕刻。
相传,大刘屋由兄弟俩合作建成。在建造时,哥哥在外赚钱,弟弟在家负责施工。哥哥把在外所获得的财富托人带回家,然后由弟弟与师傅一道出谋划策。当时龙南城区已建起多处祠堂,但设计最别出心裁的还是徐氏的太史第宗祠,所以设计大刘屋宗祠时,不免以太史第作参照。祠堂建好后,兄弟俩以宗祠为中轴各居一半,哥哥居左,弟弟居右。
雕刻、斗拱、雀替。
刘印星的故事
龙南史上第三个被“钦点翰林”的是大刘屋人刘印星。刘印星,字松堂,生自古城龙南的大刘屋。大刘屋与太史第相邻,两座祠堂均为龙南之豪宅。太史第为徐名绂所建。徐名绂是龙南史上的第一名翰林院庶吉士,他曾在外任官职多年,官至正四品。徐名绂见多识广,年迈后他功成身退,荣归故里,居于太史第。那时,年少的刘印星聪明活泼,从小喜爱读经书。徐名绂了解此人后,甚为器重,对刘印星寄予希望,并常对他言传身教,为刘印星的读书及志向进行点拨。
道光十七年刘印星参加乡试,中了举人。道光十八年,刘印星殿试中进士二甲列为第47名。这年国家共录取进士194名,实则刘印星进士榜排名第50名。接着他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考,朝考过关后,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。
几年之后,刘印星走出翰林院,出任知县,不久又候选道台(正四品)。但之后刘印星因事罢官,之后不知所终。
大门。
关于大刘屋
大刘屋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,门楼由宽大的石料作门框,石门框左右两边立有近两米高的一对石狮。石狮由苏州青石作料,栩栩如生。门楼内,当年用作屏风的古老木架至今还遗留。门楼宽敞高旷,天花板面积有40多平方米。穿过门楼,经过近十米由麻石砌成的屋檐,便是大刘屋宗祠大门。宽阔的三进式宗祠气势恢宏,金碧辉煌。在数十根粗大的柱子支撑下,总面积约 240平方米。宗祠借着两口天井透进的阳光,祠堂内光线相当充足。在上中下三进宗祠数百平方米的天花板上,在横梁与柱子的交接处,在那支起横梁的斗拱上,数百年前的雕花绘画以及镂空的窗台,仍清晰可见。
大刘屋围屋内景。
宗祠两边各有两个院落,每个院落的天井均有四五十平方米,院落上下有四五间厢房,四个院落共有厢房20多间。穿过宗祠左右的各个院落,便是一个三面连接的回廊,回廊紧紧环绕着宗祠,回廊的外层仍有四五十间瓦房不间断地连接着这座宗祠。所有出入的公共门户,做门框门楣的材料全部是石料。
(容左偕)
编辑:谢忠英 实习生彭译萱
值班主任:刘芬